吞达村地处吞巴河谷内,依水为脉,狭长带状分布,依吞巴河而建,属于西藏拉萨市一江两河流域,自上而下依次为高山基岩—洪冲积扇(中部是人工林(防护林),下部是农田、村落所在)—湿地—河谷底部的地貌,318国道穿境而过。村内流传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香制作技艺。
2014年11月17日,吞达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12月12日,吞达村入选“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吞达村由原吞巴家族的领地演变而来。
15世纪以后,吞巴家族逐步走向繁荣,到18世纪初,吞巴家族已成为尼木地区最大领主。据当地说法,此时吞巴家族管辖着东至江朵岗,南至玛尼白塘,西至多楚巴西,北至康巴仓之马头岩石的土地
1950年,318国道开始建设,改变了村庄逐水而居的选址特点,部分村民住宅开始选择在交通更为便捷的道路两侧进行建设。
1959年前,吞巴家族在尼木拥有鲁热溪卡、吞达溪卡、吞普溪卡、格陪溪卡、伦珠溪卡、贡热溪卡等6处庄园。
1960年前后,吞达村村庄建设仍然比较分散,从空间分布上能明显的看出其建设发展的演变。随着水磨藏香等手工业的发展,村民人数逐渐增长,村庄规模有所增加。早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村庄聚落主要沿吞达河沿线分布。
吞达村附近有尼木吞巴景区、尼木草原、穷母岗日峰、安刚热水河、达角博峰等旅游景点,有尼木藏香、民间木雕、藏纸、藏族酥油茶、吞弥藏香等特产。
地形地貌
吞达村位于尼木县东南方的吞巴河谷内,地块呈倒喇叭形。东西分别为加仁且达山和孔日山。雅鲁藏布江由南方流过。吞巴村属西藏高原特有的山地——河谷地理系统,自上而下依次为高山基岩或者松散碎屑残坡积物—洪冲积扇(中部是人工林(防护林),下部是农田、村落所在)—湿地—河谷底部的地貌。洪冲积扇的最上部由粗颗粒组成,坡度大,在洪水期极易受到搬运下泻。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重大,是西藏高原山地——河谷地理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村庄所在区域以人工林为主,位于河谷底部河流一二级阶地上或者河谷盆地中冲洪积扇中下部,视野开阔,具有典型的高原地貌特征。
水文
雪山融水形成的吞巴河随着地形山势,蜿蜒流淌纵贯吞达村。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吞达村位于吞巴河汇入雅江形成的冲击扇,孔日山和加仁且达山形成的山间峡谷范围内,山水格局良好,生态环境宜居。吞达村选址遵循了“因地制宜”自然法则,体现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理念和“山”“水”“村”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念。村落整体面向东南方向,负阴抱阳,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两河交汇,两山拱卫,有水用之足,适宜生产居住,充分体现了古代藏族人民选址建村的匠心和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从科学角度来讲,吞达村选址在吞巴河流域的谷地,吞巴河谷属于西藏高原特有的山地——河谷地理系统,生态极为敏感。面对山洪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冲击,吞达村村庄选址精巧,主要民宅均避开山洪冲泻的路径而建设,因此村庄空间整体上呈现疏松分散的格局,从而村民的生产生活既能临近水面方面取水,又能避免山洪侵袭。村落房屋大多傍水建房或引水入宅。且吞达村的建筑布局顺应山势,在高地上修建寺庙,将村庄布置在向阳山坡。建筑既能在冬季获得充足的阳光,同时也能避免冷风的侵袭。
吞达村以水系为中轴布局村庄,一般民用建筑以原贵族领主的庄园为中点沿河岸两侧分布,而宗教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形成了沿吞巴河流域的村域遗产走廊。
吞达村内聚落分布,往往以亲近水体为主要因素,便于生活、生产用水。同时,村内建筑群组往往依托于水边的林地进行建设,依托自然而形成的庄园式生态小环境,同时也便于开展公共活动。
从格局上来讲,吞达村建筑群组在避开周边山体冲沟进行集聚,避免了雨洪侵袭,保证了建筑的地基牢固。加上河谷地带地形狭长,形成了散落+群组式的格局特色。在建筑组团与山体之间,往往保留或者人工种植了一些防护林地,保证了水土的稳定。
周边包括尼姑寺、天葬台、加益郭萨摩崖造像、波多康摩崖造像、释迦摩尼石刻造像、平措曲林尼姑寺等宗教遗存点的选址,选择在河谷地带两侧陡峭山体之上视野开阔之处,能够俯瞰村落。同时,各宗教遗存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错落而置,体现了敬畏之意。
2014年2月19日,吞达村入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4年7月31日,农业部认定吞达村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吞弥圣香藏香)。
2014年11月17日,吞达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5年7月13日,吞达村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2019年11月13日,农业农村部推介吞达村为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20年8月26日,吞达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南邻仁布县、东临曲水县,北与尼木县续迈乡相连,西与尼木县塔荣镇交界,区域优势良好,位于拉萨、日喀则之间,毗邻雅鲁藏布江北岸,距离拉萨市138 公里,日喀则市约140 公里,交通优势明显。吞巴乡区域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3. 91亩,全乡共545户2583人。2015年全乡地方经济总收入590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万元。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
吞达村位于美丽的吞达沟谷底部,谷底溪流成网,绿树成荫,良田依溪流分布,与树林交错镶嵌,村舍散落林间,一派生机蓬勃的精细田园风光,与周围中高山地的荒芜粗犷雄浑形成鲜明对比,嫣然荒漠中的一片绿洲,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吞达村是藏文鼻祖之乡(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里)、水磨藏香之源(藏香生产工艺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保存部分有关吞弥•桑布扎的古迹和文物,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吞达村最负盛名的是它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水磨藏香生产,是西藏藏香生产的发源地,它是利用吞达沟天然水流为动力,用多种珍贵天然药物,结合藏民族传统工艺以及藏医学之名传精研而成,传统手工制香由于工艺复杂,产量低,成本高,粗糙易折,现在已被半机械化的规模生产所代替,但是传统手工制香仍然在民间生产,吞达村还完整保留藏香水磨上百座,沿河流自然曲线分布,构成一道亮丽景观,同时也是一道现在还在使用、为民服务的“活文物”,极具旅游开发价值,藏香生产展示的人力资源也相当丰富。村庄位置处于拉萨“一环一线”的精品旅游路线上,是拉萨七大优先发展旅游区之一 ——“尼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尼木三绝:藏香、雕刻、藏纸)。藏香生产是群众获取现金收入的重要渠道。以藏香生产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吞达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的贡献度最高。吞达村是传统手工藏香制作工艺的发源地,全村有122户、132人生产藏香,2010年全村依靠藏香生产实现收入450多万元。
因为吞达村地理位置偏僻,因此交通不是很便利,且村子内部道路大多是土路,一些观光景点有步道长廊等,因此不建议携带太多东西,否则会是很大的累赘。且村子内的盛大节日与西藏还有些不同,当地的年俗称鲁萨新年,是尼木县藏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它比拉萨藏历年早一个月,因为尼木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县,为了不耽误农业,所以就提前过"农民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