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镇位于云南省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全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远远望去,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那独具特色的造型,那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喜洲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的 "全貌喜州商帮 " 。孕育了以 " 严、董、尹、杨 " 四大家为首和 " 八中家 " 、 " 十二小家 " 的民族资本家。
喜洲镇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大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化、建筑、风格等均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发展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历史悠久:镇内有国家、省、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二是白族民居建筑独特:镇内有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大批明、清、民国至当代各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自然景观优美:镇辖区内有驰名的蝴蝶泉,有胜景海心亭和天然奇景海舌等景区;四是民族文化浓郁:以白族为代表的服饰、语言、民俗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气息。
2010年3月10日,喜洲镇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014年7月21日,喜洲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6年10月11日,喜洲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2019年12月24日,喜洲镇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东抵洱海岸边,西依点苍山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南隔鸡鸣江,与湾桥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与洱源县接壤。喜洲镇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不包括洱海水域),平地和缓坡约占30%,山地约占70%,镇域内南北长14公里,苍山脚至洱海边平均长4公里,呈缓坡形长条状,即喜洲镇村落分布的坝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
喜洲镇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四季温差小。较接近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角度较大且变化辐度小,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热带季风气候,分雨旱季。大理州冬干夏雨,赤道低气压移来时(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信风移来时(夏半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垂直差异显著。大理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